「無效」仿製藥在中國引發罕見公憤


中國近年來因公家醫院普遍使用效力存疑的仿製藥引發民怨,此事件甚至促使政府罕見地做出回應。事件起因於醫生們擔憂,中國的藥品採購制度過度強調低價仿製藥,犧牲了人民的用藥安全。

政府官方則反駁此說法,多家官媒報導指出,藥物效力問題多來自於個人感受差異,而非藥物本身。然而,此說法並未有效平息大眾疑慮,反而凸顯中國醫療體系在快速老齡化人口壓力下,面臨的信任危機。

爭議始於去年12月,政府公布近200家藥廠贏得向公立醫院供藥合約,幾乎全是國產仿製藥廠。1月,上海某醫院主任的網路影片爆紅,片中他提及遇到包括過敏性抗生素、降壓藥無效、麻醉藥失效等問題案例,引發廣泛共鳴,更衍生出網路標語,在短短一個月內瀏覽量破百萬。許多民眾也紛紛分享自身負面經驗,例如服用瀉藥無效等。

儘管政府聲稱藥物採購制度五年來已為民眾節省數百億美元,但低價藥品引發的品質疑慮,已嚴重損害此制度的形象,甚至有網友指出,省下的醫療費用微不足道,服用劣質藥物卻是飲鸩止渴。目前,官方已表示重視此問題,並將檢討藥品採購政策,期盼改善藥品品質管控及提升藥物審批和製造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