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如果我們國家的國民離開學校以後,仍在進修之中,我們國家一定會更有競爭力。現在我們博幼基金會在偏鄉地區的確使得很多部落的媽媽們接受再教育,使她們可以教部落的孩子們英文和數學。這種種子媽媽一共有兩百多位,她們對偏鄉教育有很大的貢獻。
這些媽媽們都很喜歡這種做法,因為她們自己也有孩子,她們的程度提高了,她們自己孩子的程度當然也就提高了。
這是一種成人教育,希望大家能重視這種教育。以下是聯合報1月25日的報導。
偏鄉缺師資 在地媽媽當助教
2015-01-25 03:22:50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創立的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投入偏鄉課輔多年。昨天國北教大舉辦「適性教育論壇」,邀請博幼執行長陳良枝演講,他表示,偏鄉教育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基金會靠培訓當地媽媽當助教課輔,自己村落的孩子自己救。
相較於其他社福機構以提供物資或補助等來幫助原住民,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課輔中心,教孩子釣魚的方法。陳良枝說,偏鄉教學資源不足,師資流動率高,很少老師可以教滿一年,面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同一班的孩子程度差異也大,卻因缺乏老師,無法做多餘的分組教學,或課後輔導。
博幼基金會決定培養當地原住民當課輔老師,讓有熱誠的原住民家長每周教部落國小學同數學與英文,他們在白天課堂上,按照程度分組當助教,或是擔任課後輔導。尤其是協助小六學童,讓他們把能力培養至可以銜接升上國中一年級的數學與英文能力為目標。
陳良枝說,培訓在地媽媽當助教的好處是,他們了解部落每個家庭的情況,也從小看這些鄰居的小孩長大,比起每學期來來去去的老師,更懂得怎麼陪伴學童。
陳良枝說,加強部落每個家庭連結後,也要求村里長幫忙,學生若缺課,就使用「村裡廣播」找人,就像電視廣告「張君雅小妹妹」一樣,小孩子跑到哪都找得到,學生也會覺得被全村人關心,不會因為單親或隔代教養而失去上進心,「教育是全村落的事情」,讓學童願意自發用功讀書,成為有能力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