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工學院的教授最理想的是對理念和實作都相當有興趣,兩者沒有偏廢,當然這也不是容易的事,可是我想如果一個國家有一種重視實作的文化,也許情形就會不同。
在我們計算機界有一門學問叫做計算機結構(computer architecture),有一本教科書專門介紹這個學問,作者是Harold S. Stone。這位教授是這方面的權威,有一次他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大二的學生問了一個計算機硬體上的問題,Stone教授立刻找了一部個人電腦,拿了螺絲起子拆開了這部電腦,而且詳細地介紹裡面的硬體。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大牌教授不僅僅懂得理論,而且也非常知道實作,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位教授沒有什麼架子,對於學生的任何問題都樂於回答。
這個故事是何瑁鎧教授告訴我的,我覺得我們真是應該注意所謂理論和實作並重的議題,兩者都不簡單,兩者都十分重要。有一點使我擔心的是,我們的教育界過份重視論文的發表,使得很多工學院的教授沒有辦法在實作方面取得什麼經驗,因為做實作的教授是很難發表論文的。這是我所想到的一個原因,我想另外一個原因實在是我們的文化問題。我們多多少少還是有一種對實作敬鬼神而遠之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我們的工學院教育有很大不利的影響。
我之所以寫這個故事,無非是希望我們國家的工學院教授能夠有更多實作的經驗。這種實作的經驗使得工學院的教育不至於變成紙上談兵,也不至於是打高空的教育。同學們如果知道更多實作的知識,一定會對於工程有非常大的興趣,也使得這些同學畢業以後比較能夠早一些在職場上進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