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只重諾貝爾,不理後段班

最近有很多的大學教授投書,顯示出他們有一種無奈,因為學生程度太差,這當然是因為當年教改成立了太多大學之故。大學數目少的時候,聯招可以訂出一個最低標準,以保證大學生都有一定的程度。現在根本不可能,難怪很多的大學教授會嘆氣。其實,大學教授並沒有要求過分,我相信他們的要求也不過就是學生要有最基本的學業程度,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學業程度都沒有達到,大學教授是無能為力的。

國家有程度非常差的學生其實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只是因為廣設大學加上少子化而爆發出來。我們應該研究的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程度非常落後的學生?理由很簡單,我們過去一直重視菁英分子的程度,總希望有能力培養出諾貝爾級的人才,至於後段班學生程度可以忽視,因為過去他們進不了大學,所以不會有人注意到他們。我們應感謝教改,使這件事情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

學生程度不好,不會有太好的競爭力。我們國家越來越進步,很多工作都需要一些最基本的學識。就以很多工廠的作業員而言,他們最起碼要懂得最基本的英文,很多工廠的技術人員也不能對數學一竅不通。所以我們要將後段班同學的程度提拔起來,有大批的同學毫無競爭力,對國家的競爭力是很不利的事。

我們也必須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生連基本的能力都不夠?答案很簡單,我們的教育並不重視學生的基本能力,也不測驗學生是否具備基本能力。

就以英文來說,英文中有be動詞如「am、is、are」,這些動詞的規則都是最基本的,可是在我們的入學考試中,大概不會考到這種動詞的規則。再舉一個例子,現在式和現在進行式也是相當基本的,任何學英文的人都不能搞錯,可是我們很多的同學會寫出「Are she do homework every day ? Does she be a girl ?」為什麼學生會寫出這種句子?我在一個場合中問到一些大學教授,他們忽然笑了出來,大家一致的結論是,這些基本句子一概是不考的。既然不考,老師也就不會注意,也不一定會要求學生不能寫錯這些句子。學生即使犯錯也沒關係,因為將來的考試絕對不考。

我們必須設法提高學生的基本程度,我們的教育也要非常扎實,一定要要求同學把最基本學問學得非常好。如果學生基本能力不錯,國家競爭力一定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