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百大,補助要細水長流

我們國家實施五年五百億的大計畫已經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當初,學者們強調五年五百億的目的,就是要將受到國家如此厚愛的大學能夠在世界排名上往上爬。可是,英國泰晤士報的排名上,台灣各個大學在整體排名上反而大幅滑落。舉例來說,有一所大學由去年的一○七名降到二○一至二二五之間,另一所大學則由一一五名降為一五四名。

這種排名有意義嗎?任何一所大學的排名不可能大幅振盪,即使一所大學的教授全體都海灘游泳一年之久,恐怕它的排名也未必能夠一下子降了一百名。有降就必有升,可以想像得到這種排名一定有某些大學在一年之內有大幅度的上升,這怎麼可能?難道這所大學在一年之內忽然之間有大量的在學術上驚人的研究結果嗎?

可以想像,這種排名對於政府而言乃是有苦說不出。試想政府花了這麼多錢投資在大學上,原來的目標是要在排名上上升,經過多年資助以後,排名反而下降。對於那些沒有拿到資助的人,他們一定會說五年五百億是浪費掉了。

我認為我們根本不該注意排名,而應該注意國內所有大學的運作。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要求,對於有研究潛力的大學,應該好好的幫助他們,使能夠更上一層樓。但是,我們總不能夠忘記大學的重要任務乃是在教學,如果有非常實際而有好效果的教學方法,不論外國大學是否注意到這一點,總可以以此為傲。

舉例來說,對於那些收到極聰明學生的學校,應該加強他們在基本科目上的培養。如果是理工科的學生,不妨加強物理、化學和數學上的教育。使他們將來不僅僅是普通稱職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也是極有創意的高級科技人員。對於其他的同學,應該大力的加強國際觀和人文素養,使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大幅提高。大學的科學教育相當不重視實驗,這是非常不好的事。如果每一門課都配上一些實驗,學生對於科學的了解會更加徹底。

我們總希望大學生的知識絕對不是來自課本。尤其是工學院的學生,他們所受的教育一定要和現在工業界有比較密切的關係。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能夠動手做。

對於所有大學的資助,絕對不能採取忽冷忽熱的做法。現在給一所大學很多經費,因此這所大學可以提高教授們的薪水,也可以聘請世界有名的教授。問題是這種大幅增加的經費有可能忽然停掉,這所大學只好對教授們減薪,也不能再聘請那些國際有名的教授。所以我認為補助績優大學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必須細水長流,不能用目前五年五百億的做法。忽然間增加很多經費,總是很難將經費用到刀口上。

我們該有自己按照國情而設計出的大學教育制度。我們當然應該要與國際學術界接軌,但絕對不能再注意這種忽上忽下的評鑑排名,這只是自討苦吃也。對大學的補助應該繼續,可是絕對要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