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很多人談起大陸工業發展的情形,大家並不太擔心中國大陸在工業技術上遙遙領先我們,可是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大陸有一種要在工業上成為一個大國的想法,政府一再灌輸這種觀念,年輕人也會有這種觀念。而韓國朝野也都有要成為強國的願望,以電子業來講,韓國就認為一定要打敗日本的電子業。在很多方面,他們的確做得不錯。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4) 要拚工業,我們最缺想變強國願望〉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3) 我國已能設計並製造昂貴的顯示器檢驗設備
我們的電視一定有一個顯示器,否則看不見,電腦也是如此。對我們一般人而言,顯示器就是一片玻璃,其實一個顯示器背後有很多圖點(像素),每一個圖點都是一個非常小型的電路,這個電路可以發光,而且會有很多顏色。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3) 我國已能設計並製造昂貴的顯示器檢驗設備〉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2) 無裂縫的焊接
我常常在各地演講的時候都強調焊接技術的重要性,這也常常引起很多人的反彈,他們認為焊接有什麼了不起,工學院的學生常常要做電焊的工作。有一次還有一個學生在我演講完了以後表示,學生只要懂得力學就會焊接,所以他認為焊接不好一定是我們的技術人員不懂力學。我們現在看下面這張圖: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2) 無裂縫的焊接〉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1) 車用的變頻馬達
我們夏天使用空調設備,有的時候會碰到一種情形,那就是溫度越來越低,於是空調就停止了,過一陣子就感覺到溫度又高了,有的時候會擔心空調會不會再來。其實這種擔心是不需要的,因為會聽到空調的大聲運作,如此周而復始。其實裡面的馬達是不停地關閉又開始的。關閉馬達和重新啟動馬達都是相當耗電的,也會使馬達的壽命縮短。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1) 車用的變頻馬達〉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0) 提高技術門檻,不必怕大陸
最近我在很多媒體上看到一些報導,主要是關於中國大力支持所謂IC設計的計畫,他們會投下相當多的錢。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大陸在IC設計方面一定會有 很大的進步,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問題在於這件事情真的如此可怕嗎?如果大陸崛起,大陸的市場非常之大,這是不是表示我們的產業就完全失去了競爭力?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20) 提高技術門檻,不必怕大陸〉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9) 我們已經能設計基地台天線
我們使用無線傳播,可是很少人會問到底是如何傳播的,這就說來話長,我們其實是用電磁波傳播訊息的,電磁波當然是看不見的,所以它在空氣中傳播時我們是無從看見的。但是電磁波有一個特點,要將它傳送或接收都要透過一個玩意兒,那就是天線。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9) 我們已經能設計基地台天線〉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8) 以工程師為名的煞車系統
我們都知道煞車系統,騎腳踏車的時候常常要煞車,騎機車更是如此。我們都有一個經驗,煞車會有一個後座力的性能,一旦在開車的時候緊急煞車,車子會大大地改變方向。我在美國曾經有過在雪地上煞車差點出車禍的經驗。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8) 以工程師為名的煞車系統〉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7) 我國值得引以為傲的CPU公司
我們都知道電腦裡面最重要的靈魂就是CPU(中央處理器),比方說,我們要將一個資料從某一個記憶體中拿出來,這個指令就是由CPU發出的。我們要將兩個數加起來,這個指令也是由CPU執行的。世界上最有名的CPU公司就是英特爾(Intel),可是我們要知道,現在CPU不僅僅用在電腦裡頭,我們幾乎可以說很多很多晶片(IC)中都有一個CPU。這個CPU是所謂嵌入式,藏在晶片裡面的。它的功能乃是在幫助晶片,使得它可以做很多奇妙的事情。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7) 我國值得引以為傲的CPU公司〉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6) 我們國家在控制器上的成就
請看這兩張圖片,不論圖一或者圖二的零件,當然都不是手工做出來的,而是由工具機做出來的。問題是,工具機也不是由手工操作的,工具機接受一些來自使用者的指令,這個使用者的指令其實是形容他所要做的零件形狀和規格。工具機必須非常聰明,當他知道了這些資料以後,就能夠很巧妙地製造出這些零件來,當然一定要符合使用者的規格。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6) 我們國家在控制器上的成就〉
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5) 台灣工程師有在成長嗎?
我們國家工程師的確不少,可是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現一件事,那就是外國有相當多的著名工程師,比方說,當初設計米格機的人,叫做米高楊、格羅維基,他們設計的戰鬥機因此就叫做米格機。還有一位設計俄國重型轟炸機的人叫做Tupolev,俄國現在很多重型轟炸機的名稱都是由Tu開頭,例如Tu180等等。再如電機方面,有好幾個線路都是用當初發明人的名字來表示對他們的尊敬。有一個線路叫做Gilbert Cell,就是為了表示對Gilbert的敬重。 閱讀全文〈為台灣加油打氣專欄 (15) 台灣工程師有在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