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百位教育界人士聯署一份聲明,對教改提出了批評。媒體對這件事非常注意,大家也非常關心教育部黃部長對這份聲明的反應。
為什麼這件事引起媒體和大眾的如此關注,我想這是因為「教改」一直是神聖而不得侵犯的名詞,教改也一直帶著崇高而又有道德意味的光環。大家一直習慣著說教改的好話,以至於我們已經不習慣於有人敢批評教改了。
其實教改不僅是觀念而已,教改還牽涉了很多的具體措施。我們都知道,有些治國的基本觀念是相當神聖的,但是沒有一個政府的具體措施是神聖的。有時,我們也許會認為少繳稅是好事,但是時代一變,這個措施可能就有修改的必要。
教改的措施當然也是如此,這些措施,有利也有弊,有人要檢討,乃是一件自然的事。
我在此建議黃部長以輕鬆的心情來看這件事,因為教育是事關國家的競爭力,過一陣子,就應該檢討一下。面對這個聲明,教育部可以藉機好好地檢討一下目前的教育是否有缺失。至於這些缺失,是否是由於教改而引起,其實並不重要,社會只希望部長能夠發現這些缺失而想出一些因應之道。
我們過去曾經過份地認為教改是神聖的,現在我們也不能反過來認為反教改是神聖的。社會應該給教育部一點時間來處理這件事,也許有些政治人物會將這件事炒作成政治事件,我希望黃部長能運用智慧化解這種干預。當黃部長看到這份聲明以後,最好不要做出立即的反應,太快的反應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有些看熱鬧的人,大概最希望的就是雙方的大辯論。政客們更加希望如此,只有大辯論才能給他們一個表演的機會。
教改不神聖,反教改也不神聖,即將來臨的選舉更不神聖。但是我們莘莘學子所受的教育卻是無比神聖的。部長目前所應該做的,是看看我們幾百萬中小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有些時候,我們仍然必須去看看一些冷冰冰的數字,大學指定考試才結束,我們發現英文的高標(前百分之五十的平均分數)是六十八分,而低標(後百分之五十的平均數)只有二十五分,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有一萬個考生的英文分數低於十分,我們看了這些令人不愉快的數據以後,總不能說我們的教育已經十全十美了吧。
教改也好,反教改也好,都不是問題之所在,問題之所在只有一個:教育有沒有嚴重的缺失,這些缺失,不可能是這一個政府所造成的,現在的教育部長無需說這些都是他的錯。但是社會卻一定會要求部長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部長如何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務實恐怕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新的措施,不能只看它是否出於崇高的理想,而一定要注意它的可行性。說得更直截了當一點,要注意執行這新措施所可能引起的後遺症。如果未來替教育部長出主意的人是大而化之,不喜歡討論執行細節的人,我相信部長不但不可能解決問題,還會製造更多的問題。
黃部長一定要忘掉他曾經是一個學者,他要提醒自己,他已是教育部長,幾百萬學生的教育,端賴他未來的決定。如果他忘了過去,而將眼光看在我國所有的學生身上,他一定能抵抗任何政治上的干擾,而勇敢地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世人不會記得黃部長是贊成教改,或是反對教改,他們只會記得他是一個勇於負責的好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