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 (34) 培養大量閱讀習慣,提升學習效率

我一直很擔心我們的學生沒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外國學生上語文課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教科書,而是由教師鼓勵他們大量閱讀。教師也會帶他們到圖書館借書,很多圖書館只要你借超過三本書,就會免費送一本書。我從前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校門口有一間圖書館,常常看到教師帶學生來借書,有的年輕教師不夠凶,學生就在圖書館裡打成一團。有的年長的女教師非常凶,這些學生就乖乖的看書,真是有趣。

前些日子我和朋友吃飯,看到同桌的一名小孩,拿了一本書在看,我發現這個孩子就讀的學校規定他們暑假要看四十本短篇的書,四本頁數比較多的書。我就問他,這四本書是什麼書,得到的結果如下:

一、《魯賓遜漂流記》——約兩萬五千字

二、《長腿叔叔》——約五萬一千字

三、《他來自俄羅斯小城》——約五萬八千字

四、《大逃亡》——約六萬字

值得注意的是,這名小孩所住的地方是南投縣國姓鄉,國姓鄉就在埔里鎮的旁邊,應該算是偏遠地區了,可是顯然現在那裡的國小也開始重視大量閱讀,這是令我非常高興的事。我還曾經寫了一本書,叫做《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不知道是不是這本書多多少少起了一些作用。

大量閱讀並不是我們中國人的觀念,因為過去我們古人是主張精讀的,所謂讀聖賢書,所讀的書一定要是聖人所寫的,讀了之後要用紅筆作眉批。現在這個年代聖人不多,如果只能讀聖賢書,就只有讀古人的書了。


捨棄課外書籍,學習恐事倍功半

然而,我所提倡的大量閱讀還包含報紙和看電影,我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國際觀,所以博幼基金會早就推出國際新聞網站,每週都會公布六十幾則國際新聞,提供學生參考學習。我們國家對於國際新聞實在不夠重視,非常令人遺憾,很多大學生連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都搞不清楚;博幼基金會都會在每週一公布國際觀檢測題目,也是一種很有趣的學習。

為什麼我要提倡大量閱讀,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增加學生的普通常識,有些學生不知道俄國首都在哪裡,也不知道柴可夫斯基是誰,更不用說知道伊朗人的宗教信仰是什麼。

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我們的學生如果不常常讀課外書,他的閱讀能力會不好,也就是說,讀了一篇文章以後,有可能抓不到重點,比方說,學生看了一本偵探小說,搞不清楚大偵探為什麼能夠破案;也許看了《達文西密碼》,不知道這本書與眾不同的觀點是耶穌結過婚,而且還有子孫。

我們可以想見,這樣的學生將來在念書的時候,不論是數學、物理、歷史或地理科目,學習都會事倍功半,因為他可能不大清楚所念的課文是在講些什麼。


無法懂得題意,難發揮解題能力

我曾經發現有一名學生的數學學習總是出問題,後來才發現他根本是懶得看數學題目,往往隨便看了一兩個數學名詞,就胡亂回答。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他看數學題目,他慢慢的就有這個能力。

有一次,一名數學教師在考學生的時候,要學生暫時不要答題,而是由一名國文教師來解釋題意,國文教師懂得題目的意思,但不會做題目,在解釋題意以後就離開,但學生果然開始會做那些數學題目,成績也比從前好得多。可見很多學生看到數學題目就會害怕,這當然也是因為不大習慣於閱讀的原因。


普及求知風氣,盼編列圖書經費

我也認為,在教學時,數學題目的確太長,這種數學題目其實是違反了數學精神。如果各位看到大學的數學題目,就會發現那些數學題目都是非常短的,所以我在此請求大家,實在不該把數學題目設計得太長,使得學生害怕數學。

總算有國小開始注意大量閱讀了,希望這樣的風氣能夠愈來愈普遍,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生特別需要大量閱讀。而我也一直呼籲政府能夠編列預算,讓每一名小學生和國中生可以獲得一百元的圖書經費,但我講了幾十年,還尚未獲得政府的回應,這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