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似乎永遠各執一詞的議題就是文言文和白話文誰比較重要,但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有點失焦。其實我們最重要的問題乃是我們學生的語文能力。如果我們說一個人有好的語文能力,他看了一篇文章以後一定可以抓到文章的重點。我在很多場合問聽眾有沒有人看過《達文西密碼》?是很多人看過這本書。然後我再問這本書的重要觀點是什麼?大家都答不出來。很多人說看了以後就忘掉了。
其實《達文西密碼》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乃是耶穌結過婚,很多人看了這部小說以後,對於耶穌結過婚毫無感覺。很多年前,我給一批小朋友看一部福爾摩斯探案,然後問他們凶手是誰,福爾摩斯如何破案的。對於第1個問題,居然有一位小朋友說凶手是福爾摩斯。對於第2個問題,當時的小朋友沒有一個能夠回答。可見得我們國家的確有一些人看了文章以後是抓不到文章重點的。
在我看來,我們的語文能力應該可以從4個指標來看:一、很快就看懂文章,而且抓到文章的重點。二、正確而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三、寫文章必定合乎邏輯,不會自相矛盾。四、寫文章的想法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要達到這四個能力,恐怕不是一個文言文或者白話文的問題,而是要靠大量閱讀。說實話,我們的國文教學其實有的時候過分地咬文嚼字,而且考試的時候考得太難。前些日子有一位家長寫信給我說,他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不會以下的國文題目:「月落烏啼霜滿天表示的時間是深秋,還是初秋?」這種問題實在是非常奇怪,讀古詩是要使我們可以欣賞詩的一種意境,為什麼要扯到自然?
建議我們國家的國文教學應該強調大量閱讀,這次大家爭論不休的就是讀幾篇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問題,而沒有能夠抓到一個重點,那就是孩子們應該從小就喜歡閱讀。
閱讀不僅僅是讀幾篇文章而已,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常常看報章雜誌的議論文,也應該鼓勵他們看小說,更應該鼓勵他們看法官的判決文。我並不是說法官的判決文都是對的,可是法官的判決文重視邏輯思考,所以老師如果給學生看這種文章,可以鼓勵學生也思考。
希望大家知道,國際對我們國家中學生的評價是數學相當好,可是閱讀能力很差。如果我們的老師成天在某一句話裡仔細推敲,而不管孩子抓到文章的重點沒有,那是相當可惜的事。國文教學不能只是限於上課,課外讀物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幾篇教科書裡的文章。